沦为鸡肋,斯杯问题出在哪?|

但运营过程中出现票价过高等问题,导致足球比赛上座率低下,导致杯赛常年亏损。 第一局的损失就达到了800万元。

2010年,全哥在现场观看斯里兰卡杯比赛。 这是当时球场的上座率。

在转播方面,虽然央视和各大网络平台对赛事进行了系列转播,但从往届斯里兰卡杯的效果来看,收视率方面产生的热度极为有限。

沦为无用,斯里兰卡杯有什么问题?

“只是名义上的”

由程万琪先生领衔的斯里兰卡杯并不是国际篮联的官方赛事。 它是唯一符合FIBA篮球规则并得到FIBA认可的邀请赛。

对于国际强队基本没有吸引力。

另外,由于其初衷只是为了给中国队每年参加国际比赛前热身的机会,因此比赛的焦点偏向于中国男篮。 被誉为“洲际篮球赛”,多是噱头。

2014年斯里兰卡杯举办10周年,奖金降至3万美元。

作为邀请赛,斯里兰卡杯无法承担高昂的出场费。

王冠

军人奖金也从最初的10万美元减少到5万美元,后来又减少到3万美元。 自然无法吸引足够强大的参赛队伍。

(2006年,趁着当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锦赛)。 赛事质量下降了,赞助商的热情自然不高。 由此,斯里兰卡杯的商业运作进入了恶性循环。 竞争并没有一年比一年严重,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还不够看

当斯里兰卡杯还被称为“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时,其“只有各大洲冠军才能参加的赛事”的定位就引起了很多关注。

后来,2009年斯里兰卡杯改为“斯坦科维奇杯篮球锦标赛”,洲际比赛不再限制参赛球队的排名,参赛球队数量也从6支减少到4支。

此外,作为斯里兰卡杯最大亮点的中国国家队,这几年也降低了对本届杯赛的重视程度。 去年备战亚锦赛时,甚至选择前往欧洲集训,以便国奥队能够参加斯里兰卡杯。 另一方面,由于比赛本身的胜负并不重要,而且参赛球队也没有国际大牌球星,所以整个赛事能够商业化开发和包装推广的元素实在有限。

2010年史密斯杯易建联、德拉季奇和米尔斯堪称豪华阵容。

很难脚踏实地

虽然上座率并不理想,但斯里兰卡杯的水平一直很高。 票价过高的问题在第一杯就已经出现了。 2005年,北京房价不足万元的时候,比赛门票从50元到800元不等,50元的低价票基本找不到。 相比之下,当时CBA的票价只有10元到100元之间。

所以,高昂的票价只能让那些非常热爱篮球的球迷买单,而普通球迷却只能敬而远之。

2013年斯里兰卡杯广州站,斯里兰卡杯组委会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度下调了票价。 两场最低票价为80元,最高票价也降至680元。 不过,今年北京斯里兰卡杯的最低票价调整为80元,稍好一点的座位价格为300至500元,最高票价也达到了1280元。

本次比赛的门票价格

在举办城市的选择上,斯里兰卡杯的初衷是尽量选择交通便利、体育赛事市场环境相对成熟的一二线城市。 然而,这些城市的球迷往往有CBA的观看经验,对逐渐衰退的热闹不感兴趣。 热身赛不买账。

相比之下,斯里兰卡杯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河南洛阳和广东清远举办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赛,吸引了更多当地球迷,人气也更高。

那里篮球氛围浓厚。 在CBA球队缺席的情况下,球迷们有观看更高水平篮球赛事的需求。 对于参赛队伍来说,地理位置并不偏远,交通也相对便利。

然而,今年的斯里兰卡杯回到了北京,原本热门的比赛再次被冷落。

2014年的洛阳,斯里兰卡杯的气氛比较火爆。

成本高

每届斯里兰卡杯的举办时间需要根据中国男篮国家队的安排,依次联系国外球队。 如果时间与国家竞争冲突,就需要寻找新的国家。事实上,从

中国篮协的夏季热身计划来得比较晚,给斯里兰卡杯主办方留下的操作空间更加有限。

这种情况下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赛,与NBA、CBA等职业联赛和其他国际赛事不同,除了中国队之外,每年斯里兰卡杯的参赛球队都保持不变。 竞争缺乏连续性。 甚至能来的球队往往都是二队甚至三队,就连我们自己的国家队如果不同意也有可能去欧洲集训……

难称谨慎操作

事实上,一项体育赛事想要吸引眼球、制造噪音,是无法通过电视转播信号来实现的。 在公交车和地铁上挂几块广告牌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斯里兰卡杯开赛前,各类宣传和热身活动基本为零。

很难想象这样的活动举办得有多么粗心。

目前,在中国,更多的赛事通过整合营销、社交媒体、KOL等方式进行推广。 不过,据权哥(ID:)观察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赛,斯里兰卡杯官方微博自2011年开通以来的五年间,仅推送了761条消息,粉丝仅有2353人,账号上的备注为其实从2014年开始...呃

斯里兰卡杯官方微博,不忍直视

每一届斯里兰卡杯都缺乏相关的主题和口号,没有围绕球队和球员设计合适的宣传话题。 它只想靠几款不温不火的游戏来为自己打响名声。 在体育用品不缺的今天,斯里兰卡杯走得有点艰难。

斯里兰卡杯最受关注的时候,还是从男篮与波多黎各队的全能比赛开始……

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每年夏天,中国都会有无数的篮球热身赛和商业活动,也有各种营销促销活动。 即使斯里兰卡杯不能创新,但模仿和借鉴现有模式也不是不可能。

硅杯IP该如何重塑?

斯坦科维奇杯历经12年,按理说在国内应该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优质、成熟的赛事IP。 从赛事运营到业务拓展,这些工作也应该流程化、系统化。 不过,截至目前,斯里兰卡杯在这些方面取得的进展有限。

与当前以足球为代表的蓬勃发展的中国体育赛事产业相比,斯里兰卡杯的孤独显得那么荒凉和突兀。

斯坦科维奇杯的未来该走向何方? 今年6月接受采访时,在谈到对斯里兰卡杯未来发展的愿景时,程万琪曾表示,希望将斯里兰卡杯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不仅在中国,也在全世界让其他球队觉得参加斯里兰卡杯是一件好事。 一件光荣的事。

程万起先生也为斯里兰卡杯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从参赛球队来看,本届杯赛确实回到了高水准:阿根廷、尼日利亚、法国,每支球队实力都不错,中国队也都是主力。 潮流男孩大志的退役仪式也为本次赛事注入了不少温情,但斯里兰卡杯想要成为世界知名赛事IP谈何容易?

优质赛事IP的打造需要细心和时间。 NBA来到中国已有30年,CBA来到中国已有15年,斯里兰卡杯来到中国已有12年。

如果能够找到更多情感和赛事的切入点,加强与主办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与粉丝建立长期的情感联系,那么这个赛事IP就有机会真正深入人心。在人们心中。

▼粉丝们似乎并不买账大志安排的退役仪式的暴力抒情戏剧。 毕竟王治郅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淡出了前线战场。

毫无疑问,优质赛事IP的打造需要完善严谨、高效、稳定的机制。 这是欧美职业体育探索出来的黄金法则。

,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体育市场。

对于斯里兰卡杯的主办方来说,需要与中国篮协、国际篮联以及国外球队达成长期稳定的默契。 不可能每隔几年,甚至每年就改变一次。 只有这样,赛事的发展才能稳定、有保障。 进步、稳定、创新,而不是“倒车”或倒退。 不过话说回来,斯里兰卡杯首先应该找到一个稳定的主办方……

▼斯里兰卡杯每年都会更换官网,权哥也着迷。

优质赛事IP的打造需要拓宽变现路径,同时聚焦门票、赞助、版权、社交、周边产品。 对于中国篮球来说,成功申办2019年男篮世界杯、万达成为国际篮联战略合作伙伴,都是斯里兰卡杯难得的机遇。

如何通过合作优化资源,借势提升发展,是斯里兰卡杯赛场之外需要克服的困难。 如何吸引更强的国家队,保证有足够多的球星可谈,是斯里兰卡杯赛场必须做出的生死目标。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目前国内体育赛事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能够赚大钱的程度。 亏钱赚,或许是斯里兰卡需要接受的事实。 降低知名度、降低票价、邀请球迷重回球场,对于打造斯里兰卡杯的品牌形象可能更为关键。

从2005年在北京首届到今年第十二届,再次回到北京。 在这个体育赛事IP满天飞的时代,流传已久的斯里兰卡杯应该重新上路,再次给中国人民和篮球带来精彩。 更多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