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陈静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球。
那是2013年全运会,第六轮,四川女排对阵解放军女排。第二局,她照例接第一传,随后被教练换下。当球离开她的手时,陈静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就像钟表的指针突然停止了转动。“那一刻,我有预感,这可能是我在球场上最后一次接球了。”
退役前,陈静经常开玩笑说自己“嫁给了排球”。婚后,她仍把排球比喻为“又一个情人”。“虽然现在我的排球宇宙暂时关闭了,但如果有来生,我还是会无怨无悔地选择排球。”陈静说。
强忍伤痛重返赛场指导女排
身高1.82米,穿着运动套装,扎着简单的马尾,哪怕坐在堆满文件的办公室里雅典奥运会篮球冠军,也难掩陈静的英气。
从陈静工作站的窗户望出去,百米外就是排球馆的一角。课间休息时,她偶尔探出头去,怀念在球场上的日子。自去年接手工会工作后,陈静很少再踏进那扇熟悉的大门。
陈静坐在办公室里
以前,她总是上午处理行政事务,下午去排球馆,晚上值班时,陈静就住在队里,挨个走到每个队员的宿舍,关心他们的训练情况,“就像我还担任队长时一样,没有离开过他们(队员们)。”
2011年,时任省排球管理中心副主任的陈静在退役两年后宣布复出,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其实,当时她已经36岁了,做出这个决定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趁我还能打球,我要带领这些孩子。”面对四川女排人才匮乏的低谷期,同时担任领队的陈静每天都和队员们在一起。她看到球队的情况,心里很着急。“新队员很多,缺少能稳定队伍士气的老队员”,陈静说。想了想,她相信自己的身体还能承受训练和比赛,于是主动向领导层提出了复出的想法。
退役前,陈静就饱受伤病困扰。双膝的软骨被切除了一半。“我不能泡热水,一碰热水膝盖就会肿起来,变形。”伤病之后,她的半月板也进行了缝合。年龄和伤病意味着,陈静如果想重返赛场,必须比别人多花两三倍的时间来跟上训练节奏。“比我小10、20多岁的队员练基本功的时候,我必须先在他们旁边做康复训练,否则没法进行下一步。”陈静说。
2013年雅典奥运会篮球冠军,陈静代表四川女排参加了职业生涯的第五场全运会,在对阵北京女排的最后一场比赛中,陈静坐在替补席上观赛。当晚,她收起悲伤,在微博上写道:“排球宇宙封闭了,如果有来生,我还是会选择排球,选择在球场上拼搏,在赛场上拼搏!那就不要说永别了!”
雅典之梦成真!每天戴两条皮带
22年的职业生涯中,陈静的“排球宇宙”拿过许多重量级的奖项:世界女排大奖赛冠军、世界杯冠军、世界大冠军杯冠军、亚锦赛冠军、釜山亚运会冠军……而最闪耀的,无疑是来自雅典奥运会那枚沉甸甸的金牌。
北京时间2004年8月29日凌晨,雅典和平友谊体育场。中国队与俄罗斯队迎来了女排决赛的最后一场决胜局。场上的每一次扣球都牵动着大洋彼岸无数中国人的心。随着张越红最后一记载入史册的扣球,中国女排在0:2落后的情况下连赢三局,上演了女排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逆转。继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后,中国女排经历了20年的等待,终于在雅典圆梦。
陈静随国家队夺得雅典奥运会金牌
“最后一扣完之后,我们大家一拥而上,紧紧相拥,喜极而泣。那个场景我永远记得。”陈静说,“我们在奥运村每天都睡不好,直到夺冠,才终于睡了一个好觉。”
虽然作为国家队年龄最大的队员,陈静大部分时间都在场边担心后辈,但面对严重的腰伤,她最终站上奥运领奖台实属不易。“我每天都要系两条腰带,每条都有八根钢条。”陈静说,当时她必须这样拼搏,“不然我就没有机会,没有机会站上最高领奖台!为了这个信念,我一路坚持到了最后。”
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黄金一代”
童年回忆:体育课经常需要补考
陈静性格开朗,爱笑,坐在有些格格不入的办公室里雅典奥运会篮球冠军,挺直腰板,笑眯眯地看着记者:“我感觉自己还是青年队的一员。”
其实,年轻时的陈静与现在完全不一样。“她骨瘦如柴,有点抑郁,体育成绩很差,经常要补考,性格也比较内向。”陈静回忆说,因为出生在篮球世家,小时候父母就希望她打篮球,但教练看不上她瘦弱的身材。初中毕业后,父母把她送到了体校,原本的意图只是把女儿培养起来。“没想到她会被省女排青年队的教练选中,现在想想,也算是缘分吧。”陈静说。
2002年陈静在领奖台上
那些年,陈静这样形容自己的状态:“起床想着排球,白天练排球,晚上梦到排球”。2019年,陈静从排球管理中心副主任调任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党政综合处副主任,分管工会工作。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对于这份“后勤工作”,她还是干劲十足。“领导让我在工会工作中把女排精神发扬光大,我觉得是好事,能为队员谋福利。”
2003年陈静在领奖台上
陈静打排球30年了,她依然把排球当做自己的初恋,“我和排球注定这一生不能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