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 全明星赛:致敬历史先贤,映照中国男篮的辉煌与挑战

本赛季CBA全明星赛昨晚在青岛国信体育馆上演,现场数千名观众蜂拥而至,中国体育、中国篮球正走向后疫情时代的开放。当晚全明星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公布三个时代的首发阵容,姚明、王治郅、刘玉栋、胡卫东、李晓勇、朱芳雨、易建联等功勋人物名列榜首,在CBA全明星赛25周年之际再次向历史前辈致敬。第25届CBA全明星赛和这些名宿创造的中国篮球史上的伟大成就,和一周前刚刚启动的、充斥着对中国男篮世界杯失利的吐槽大会,以及一周来一直面子上吐槽的吐槽表情,实在是让人看得入迷。 周琦郭艾伦显然是CBA联赛的顶尖人物,并且都率队夺得过总冠军,但也有不少球迷表示“国内比赛没啥用,能在世锦赛上取得好成绩才有意义。”这是事实,也是所有对郭、周、对中国篮球吐槽的根源。

全明星赛25周年,群星云集,气氛祥和,人们最常问的问题是,CBA何时能培养出黄金一代,重振雄风,反击外界的诟病?

这样的疑问,仿佛CBA确实培养出了黄金一代——这也是本文标题的由来。中国男篮历史上四次进入世锦赛八强。1994年世锦赛八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八强,都是孙军、郑武、胡卫东这一代;2004年雅典奥运会八强、2008年北京奥运会八强,都是以姚明为首的所谓男篮史上最佳阵容。这两套阵容,就是球迷们通常所说的两大黄金一代。其实,这两大黄金一代能在世界舞台上挺进八强并取得成功,与CBA联赛本身关系不大。

不相信?让我从头说起。

所谓主客场制,类似CBA职业联赛,是1995年趁着男篮1994年首次打入世界八强的势头成立的。当时,孙军、郑武、胡卫东、巩晓彬、阿的江、吴庆龙等均已声名鹊起。这一代核心运动员大多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后逐渐进入国家队。在CBA联赛主客场制确立之前,全国男篮一级联赛以锦标赛制形式举办,赛期不超过一个月。CBA成立最初几年,只有12支球队,采用主客场双循环赛制,常规赛只有22场,整个赛季不超过三个半月。因此,在CBA成立之前,中国男篮每年至少有8个月的集训时间。 在2005年前后李元伟主任倡导CBA改革扩军、延长赛季之前,男篮国家队也有至少6个月的集训期——这才是所谓黄金一代真正的秘密。

回顾历史的时候,总有人用浪漫的笔法来形容胡卫东黄金一代是如何称霸早期CBA联赛的。其实只要你真的看过当时的比赛就会知道,CBA早期的整体竞技水平很低,除了八一队之外,各队的训练水平普遍难言高下。胡卫东这一代在20岁进入成年队后不久就以好苗子的身份入选北京国家集训队,完成了当时国家队的更新换代。当时年轻有实力的教练蒋兴权接替王长友担任主教练,凭借“三从一专”的刻苦训练,以及不断带队参加国际比赛的实战训练,终于创造了那个黄金一代的技术能力和前八的战绩。CBA联赛成立后,这一批国家队运动员回到地方队,基本如同神仙一般,得分如飞。 一些老运动员在职业生涯后期有不少坏习惯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上场打比赛,拿下四五十分,足以证明当时国家队与地方队的训练和培养水平的差距。

这种国家队培养人、地方队利用人的倒置局面,一直延续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杜锋、朱芳雨这一代人,2001年集体进入国家队,是经过王非、哈里斯、乔纳斯的调教和大量国际比赛的历练铸就的。直到2006年,时任《体育周刊》记者易小河撰写的《乔纳斯问中国篮球9个问题》中,才提到乔纳斯无法理解,为什么运动员一回到地方队,身体状态和水平就会下降,回到国家队又要从头开始。

在朱芳雨、杜锋以及后来的王仕鹏称霸CBA的时候,CBA的整体竞技水平已经远超90年代,随着俱乐部投入的加大,外援水平也快速提升,与高水平外援的竞争促进了国内顶尖运动员的提升。王仕鹏在与昆西·多比对决时说的“想干就干成顶尖外援”至今还记忆犹新。但实际上,朱芳雨那一代人所面临的国际比赛难度远大于胡卫东那个时代。90年代真正开始的世界篮球交流融合,让欧美各国的竞技水平迅速提升,打法明显趋同,过去中国男篮还能靠速度和准度战胜欧洲传统球队或者欧洲拉美球队,而21世纪的世界强队,无一不是高、快、准、强。 没有了对方的压制力(这也是90年代中国男篮的明显弱点),没有了球星的绝对实力,中国男篮根本无法和他们抗衡。

从这个角度来说,朱芳雨、杜锋、王仕鹏,包括王治郅、易建联,都可以称为亚洲级别的顶级球星。但是如果没有姚明这个绝对的实力,没有世界舞台第一中锋,中国男篮也不可能两次奥运会都进入前八。姚明退役之后,男篮连续两届奥运会十战全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姚明是在CBA培养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姚明2002年去NBA的时候,体重125公斤,卧推100公斤,而他以145公斤,卧推150公斤,体脂率只有6%的成绩成长为NBA里的庞然大物,他的训练水平和比赛水平,远不是在CBA可以想象的。

我来总结一下,如果只从国家队成绩来看,长期培养国家队运动员、将顶尖运动员送往高水平国家联赛“借鸡下蛋”的精英政策其实是最直接的手段,这也是30年前老牌社会主义国家在竞技体育上最有力的手段。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老教练戈梅利斯基率领苏联队在美国集训近半年,前后与NCAA球队打了近40场比赛,最终催生出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战胜美国队的苏联男篮。在世界舞台上夺得奖牌的中国女足、女篮、女排,哪个在中国有高水平的联赛?如今CBA联赛的竞技和训练水平远高于10年前,确实已经成为亚洲最好的篮球联赛。 但现实地讲,以目前世界篮球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想要从CBA联赛中建队并重返世界前八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亚洲级别的联赛雅典奥运会篮球冠军,CBA无法培养出真正世界级的球星。无缘东京奥运会后,按照目前的赛制,中国男篮很有可能难以获得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中国男篮距离奥运会的距离将非常长。

那么,在欣赏了CBA第25周年全明星赛之后,我想在这篇文章中说些什么呢?

我想说的是,这个时代真的很好,由于与教育脱节,中国体育或许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体育产业链,但中国体育花了漫长的三四十年才走出国家队论、民族荣耀论,在中国男篮已经远离上届奥运会12年、未来10年也未必能踏上奥运赛场的背景下,CBA联赛在过去的这些年,不但没有受到挤压和弹劾,反而一是扩军稳队,稳定赛制,增加比赛场次雅典奥运会篮球冠军,扩大规模和影响力,让更多国内球员有机会在顶级联赛打球;二是更加重视资本的力量,回归资本,重视个人价值,给个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用更开放的文化给球队和个人更多的选择; 第三,开辟了选秀之路,为高校毕业、海外归来的学生运动员创造进入顶级联赛的机会,用他们的文化和知识去感染和改变环境,让CBA不再只是远离教育、脱离职业体系的一座孤岛。这一切都发生在过去的5年里。回溯20年前,你绝对想不到在国家队遭遇重挫的时候,联赛还能发展得如此热烈,市场和民众都如此热情。

如果说国家队的使命是在国际大赛上夺冠、鼓舞民族士气,那么CBA联赛的使命或许可以这样描述:站在中国篮球金字塔的顶端,为更多的运动员提供职业机会,为热爱篮球的孩子最大程度地提供职业梦想和舞台,让家长敢于让孩子自由练习;搭建大型职业联赛产业平台,吸引和聚合资本,空前扩大联赛影响力,让运动和篮球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让愿意以篮球为职业的从业者数量成倍增加。我知道雅典奥运会篮球冠军,作为一名中国球迷,很难接受国家队的失败。但事实是,当年造就国家队成就的精英模式正在逐渐消逝,这是时代的烙印。而现在,显然是中国体育更好的时代。

听完吐槽大会,看了第25届CBA全明星赛,我最终想说的是:中国篮球比过去强大多了,尽管中国男篮现在大不如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