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为模院士:美国顶尖运动测量与评价科学家的辉煌成就

朱維默院士简介

朱惟默院士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著名的体育运动测量与评价科学家,2003年当选为美国体育科学院院士(美国,名额限制为160人),现为美国运动医学会会员、美国健康教育、运动、娱乐与舞蹈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科学院国家医学研究所“青少年健康评估”专家组成员,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

朱伟墨先生199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运动机能学博士学位(辅修教育心理学)。曾任美国运动测量与评估协会会长(1997-1999)、美国总统体能与竞技体育委员会主席(1997-1999)、美国体育协会科学顾问(2003-2006)、美国《体力活动与健康杂志》(1997-1999)副主编。

篮球队年龄限制_篮球国家队年龄限制_中国篮球队员改年龄

朱惟墨院士现担任国际著名体育科研期刊《运动与运动研究季刊》(for and Sport)主编、《in》杂志副主编,兼任10余种英文体育与健康杂志编委,在SCI、SSCI期刊发表科研论文90多篇。

朱院士在一次活动“体育与教育”微论坛上谈及对体育与教育的看法时,提出了如下观点:

既然是讲篮球,我的话题自然融入了我打篮球时的经历、练习和观察。因为论坛时间太短,就稍微聊聊,通过今天的微信文章,讲讲打篮球对人生发展的影响。十大好处总结如下:

1. 长高中国篮球队员改年龄,提高有氧能力

虽然打篮球对身体各方面发育都有好处,但最大的好处应该是长高,提高有氧能力。因为篮球是“高个子”的运动,所以身高高或者跳得高都是优势。动物最多能跳200次以上,骨骼接收到的生物力学信号就是“要生存,就得向上长”!

还记得在南京中山东路少体校训练时,我们经常偷偷从体操队拿跳板来满足扣篮瘾,晚上经常梦到自己飞起来抢篮板。打篮球长高最简单的“科学”证明就是,跟我的三个哥哥相比,我是最高的。

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年轻时打篮球对我骨骼发育的积极影响至今仍很明显。这张照片是我刚刚在南京老山库珀有氧中心用最新的DXA仪器做的骨密度测试。检查:正常,而且比同龄人高很多!

国外研究表明,女孩骨骼发育的40%是在12至14岁(男孩为13至15岁)期间完成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每天应跳至少100次。而中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已经处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说到有氧能力训练,以往传统的认识是长时间低强度的训练(例如长跑、滑雪)最有效,但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肌肉(线粒体)层面的耗氧能力对于有氧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篮球式的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是肌肉层面最有效的有氧训练方法之一。

女孩子的有氧能力发展(上图虚线)跟骨骼的发育规律类似,在16岁时达到高峰。一个人在青春期是否运动,直接影响一生的健康!

2.提高感觉统合能力

研究显示,许多现代人的心理或发育疾病(如自闭症)都是由于人的感觉统合能力(大脑协调感觉之间信息的能力)出现问题所致。感觉(眼睛注视球,手感受防守队员的动作,耳朵听到教练和队员的呼喊中国篮球队员改年龄,大声提醒队友,本体感受器调节身体各部位,空中跳跃时平衡感的反馈等)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相互协调。因此,篮球运动成为最好的感觉训练之一。

事实证明,运动是治疗自闭症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

3. 提高响应能力

篮球是一项开放的技术性运动,需要运动员适应场上瞬息万变的瞬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时间缩短,反应能力提高。

记得有一次在餐桌上,同事不小心打翻了一大壶冰水。我迅速躲开,水还没冲到我的座位上。大家都对我的快速反应感到惊讶!现在想起来,这种本能的反应全都归功于我多年前的篮球训练。

时间就是!(时间决定结果!)

4.提高人们的决策能力()

这和提高反应能力类似,瞬息万变的赛场需要运动员在何时射门、何时传球等问题上做出果断的决定。对手的优势是什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扬长避短,形成最佳阵容?这些决策能力的练习,必将帮助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大大小小的决定。

该采取行动的时候,你就必须采取行动!

5.提高观察能力

在我刚开始学打篮球的时候,我的教练就一直提醒我们要学会用余光去观察自己负责防守的对手,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观察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观察周围的观察生活的能力非常重要。

我在底特律的第一所美国学校(Wayne State)工作时,学校周边的环境不是很安全,所以凌晨一两点下班时,开车前会本能地左顾右盼。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国内体育界的餐桌上,第一个站起来给客人倒茶的人,多半是有打球背景(观察力强)或武术背景(更注重礼仪)的人。

6.培养勇气和冒险精神

恐惧和过度担忧往往会成为我们人生进步的一大障碍,但在重大篮球比赛的关键时刻,大胆的尝试往往是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记得我在美国上的第一堂博士研究课几周后,教授就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课程项目“提出一个题目”(美国研究生课程的一大特点是每门课都要有一个题目)。(说明重要性、目的、实验设计。)我非常“平静”地完成了我的提案。

下课后,同一个实验室的美国同学惊讶地问我:“你的英语so so(平均水平),但怎么看上去一点也不紧张呢?”我很自然地回答:“我们打比赛的时候,有几千人在看,在喊,教室里的这点场面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说完这句话,我突然意识到,勇气和冒险精神已经通过打篮球融入到我的“骨子里”了。

7.敢于面对失败

凡是参加过竞技体育的人,一定都经历过失败,人生亦然。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继续前行,是每一位运动员从失败的经历中得到的最大收获。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中国大学生自杀的体育专业学生那么少的原因(据内部但未经证实的说法)。如果你有输得起的经历,有不怕输的精神,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8. 坚毅——不屈不挠的毅力

古人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铁杵磨成针”,都是说只要坚持,就会成功。现代心理学称之为“坚毅”。中国学者发现,“毅力”是人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高于智商和情商,他们曾成功地用“毅力”量表预测西点军校军官的选拔,篮球训练就是考验球员“毅力”的最好磨炼。

我们在体校打球的时候,我们的教练张宝林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教练,经常让队员们恨他。但当我们赢得了冠军,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之后,我们都感谢张教练教给了我们最重要的人生“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韧性是人生的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

9. 团队!团队!

(团队合作)是现代职场员工素质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点,而篮球本身就是一项团队运动,一个个人、一个团队的成功,一定是团队中每个人的配合的结果(包括他们的运动技能、技巧、战术、个性等的融合)。

记得我们南京少年队(身高体重、体型各异)赛前热身的时候,和“身材高大”的对手相比总是不起眼,但一旦比赛开始,我们总是拼尽全力。当时的江苏二队经常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现在想来,心理负担太重可能也是他们发挥不佳的原因之一),记得有一次他们输给了我们,后来他们的教练居然惩罚队员,让他们从南京市中心的中山东路一直跑到中山门(当时的江苏二队住在灵谷寺,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体育学院)。

1979年,美国第一支NBA球队华盛顿子弹队(现称“奇才队”)来华,他们的队员组成也是“参差不齐”:矮小快速的后卫组织进攻,高大强壮的中锋强势到连当时亚洲最高的穆铁柱都顶不住,快速准确的前锋可以轻松撕破防守,让当时的中国篮坛大放异彩。也让我明白了成功的“团队”的含义,应该如何组合:各有特色,合二为一!

篮球国家队年龄限制_中国篮球队员改年龄_篮球队年龄限制

10.培养领导力

一支篮球队的发展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拔队员、培养技战术,到在心理、打法等方面凝聚一批人,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教练和队员们多年不断的训练,一年又一年的刻苦耕耘。

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江苏青少年篮球赛,代表南京参赛。半决赛对阵的是一支苏北球队,他们个个身材高大,很多都留着胡子(现在想想,可能不是),队员大多还是学生,心理上有点胆怯。为了备战这场比赛,教练做了精心准备。

第一是分析(心理疏导),由当时球队的顾问何金贵教练主导。何教练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年轻时曾到日本打棒球、篮球,文革时期自然成了批斗对象。1973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他的日本球友托日本代表团打听他的情况。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从北京打电话询问时,他还在中山东路体育学校打扫厕所。虽然没有被允许会见日本代表团,但最终还是被释放,担任顾问。

何教练以徐州队(我们两队当时曾与徐州队交手)为参照,从中锋到后卫都进行了对比,按照他的分析,我们本来应该赢10分的,心态一解放,加上有针对性的反复模拟,最终以30多分的优势拿下了比赛。

中国篮球队员改年龄_篮球国家队年龄限制_篮球队年龄限制

生活不只是篮球,篮球却充满人生哲学

我“领悟”到打篮球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并尝试将它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我的研究生找工作时,我总是让他们反复模拟求职面试的所有细节,研究生按照我的指示进行准备,然后我亲自“测试”,如果一次不行,我会再做两次,直到我满意为止。甚至有几次研究生练习到哭着不肯去面试,我会让他们回家听古典音乐放松,做“超级恢复”后再去面试。我的研究生全部在一次面试后就顺利拿到了工作。

最近我们在做中美学校体育比较研究的时候,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美国校长都有体育教练的背景,当我问他们体育经历如何帮助他们赢得领导职位时,他们一致的回答是:有了管理运动队和备战赛季的经验,管理一所学校将是小菜一碟。

中国篮球队员改年龄_篮球国家队年龄限制_篮球队年龄限制

刚卸任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是一名篮球专家

大诗人陆游曾说:“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打篮球其实可以给孩子很多“诗外”的人生收获,现在中国的问题是,篮球专业人士还没有将这些“诗外”的好处传达给校长、家长和学生。学校篮球(即使是所谓的篮球特长学校)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通常只是为了打篮球而打,基本忽略了篮球能给孩子带来的好处。身心发展的“传递价值”太可惜了!

时光荏苒,离开篮球场已经很多年了中国篮球队员改年龄,但打篮球学到的人生哲理就像山西老陈醋,越想越觉得美味。我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够帮助中国教育界和家长们重新认识篮球这项世界上最有价值、最受欢迎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