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能量马拉松之外,被低估的田径场赛为什么能够立足行业?

随着国家队备战巴黎奥运会、世锦赛重返北京、钻石联赛展开,高水平的田赛赛事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放眼长远,从4岁孩子到80岁老人,受到数十万人追捧的群众性田径赛事为何能够在行业立足,也值得思考。我们的关注。

文/富能源

马拉松之外,田径比赛现状被低估

近年来,说到田径项目,路跑占据了大部分的热度。 《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去年全国共举办路跑赛事699场,总参赛人数605.19万人。

路跑赛事的火爆也带动了国内马拉松水平的提升。 在今年的无锡马拉松和巴黎奥运会马拉松选拔赛上,何洁以2小时6分57秒的成绩再次打破全国纪录,标志着中国马拉松正式进入“206时代”。 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已在路跑领域广泛流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阶段性吸引公众关注的田径项目包括:男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5000米、400米跨栏、跳高、跳远、撑杆跳、三级跳远、铅球、铁饼、标枪、男子110米栏、女子100米栏等多项项目。

2024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100米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田径比赛中不乏明星。 博尔特、刘翔、苏炳添,甚至这两年走红网络的吴燕妮、夏斯宁,单从关注度来看,他们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 然而,关注事件和将其转化为参与人群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场地赛和公路赛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对比这两项赛事,田径博主@在与氪体的交流中表示:

从参与层面看,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多、影响力大,而田径赛事规模小、参赛人数少; 在赛事层面,全国各地几乎每周都会举办马拉松比赛,而公共田径赛事则非常少见; 在技​​术层面上,公众可以享受马拉松的过程,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却很少能感受到比赛的乐趣。

此外,在商业层面,路跑作为一项群众参与活动,可以动员数千甚至万人参与,带动消费和区域经济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田径田径项目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顶级赛事在中国不断推出,从上到下推动了赛事的发展; 群众性田径田径赛事正在自下而上开始,逐步以市场需求为抓手。 生长。

来源:中国田径协会

世界田径锦标赛将于2027年回归。世界田径主席塞巴斯蒂安对北京寄予厚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之一。2023赛季,世界田径钻石联赛将总共获得3.689亿的收入中国的电视观众……这表明中国有发展田径运动、扩大田径爱好者基础的良好机会。”

作为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径比赛的供给显得尤为重要。 与世锦赛、钻石联赛等顶级赛事相比,三级至五级的群众赛事更具传播和推广意义。

“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学校或者俱乐部来参加活动。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机会非常有限,报名的项目也太少了。” 这是体育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感受。 。

在此背景下,能让大众满意的田径赛事即将应运而生,并逐渐在行业中站稳脚跟。

立足市场需求,田径比赛生根发芽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基础设施、成长环境等各方面缺一不可。

说到田径氛围,众多省市中绕不开的就是广东。 从领军人物苏炳添、刘宏、陈冠峰、梁晓静、颜海滨,到莫家蝶、曾锐、陈杰等运动员,再到袁国强、麦国强、钟绍廷等领军教练员,广东田径人才爆炸。 外接显示器。

扎根广东佛山的我们队董事长莫东科告诉经济观察:“与其他省份相比,广东学校的田径运动发展得很好,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田径教练。”

在华尔街英语田径公开赛创办之前,我公司专注于篮球训练。 业务成熟后,田径运动成为公司探索的新方向。

起初,莫东科想到了以体检为基础的训练,继续深造。 举办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给学员们提供一个通过竞赛进行实践的平台,检验训练的效果。 在实践中,他认识到,由于田径运动在教育体系中发展相对完善,因此广东田径校外训练很难扩大——在市场引导下,商业赛事强化属性,弱化训练属性,直到完全专注于赛事本身,并一路从广东走向全国。

2023年2月,首届服务当地儿童的比赛在佛山举办。 在报名过程中博尔特足球水平,莫东科发现有来自广西、江西、湖南等周边地区的孩子参加。 莫东科是湛江人。 很多家乡的孩子都来找他,问他为什么不回湛江举办比赛,希望比赛能够在湛江举办。

“我们立即联系了场地,但当时我们并没有复制这个活动的想法。直到一位西安的朋友看到​​我们,推荐我们在这里举办第三次活动。”

此后,市场需求不断增大——不到两年的时间,比赛规模从平均单年40余站扩大到全国80余站,参赛对象小至4岁,小至4岁。参与的老人高达85岁,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 它已成为群众性田径比赛的头部赛事。

资料来源:华尔街英语田径公开赛

五个月前,36氪体育对广州2023苏炳添速度挑战系列赛事进行了追踪。 按照计划,今年赛事将拓展至全国多个城市,服务体育学生和广大田径爱好者。

与华尔街英语田径公开赛的大众性相比,苏炳添速度挑战赛向竞技层面更进了一步,具备了运动级别考核的资格。 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和运动员来说,体育成绩极具吸引力。 原因在于,体育成绩与体检挂钩,是体育的硬通货。

谈到达到这个水平,赛事业务经理李平多次表示:“我们举办赛事,是想为体育学生、田径爱好者、甚至职业运动员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因此,我们不希望将升级视为‘卖点’。”

苏炳添牵头组织赛事的初衷是为中国田径多做一些事情,搭建平台、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这些观点也与华尔街英语田径公开赛的赛事理念不谋而合。 。

“当时我也是一名体育生,我们都知道学校的名额非常有限,只有前几名才能参加,所以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机会。” 莫东科回忆起自己的成长,“日常训练没有比赛训练博尔特足球水平,怎么能保证关键时刻发挥出自己的状态呢?”

与足球和篮球不同,田径训练枯燥乏味,更不用说进球和扣篮带来的激情了。 如果只练田径而不参加比赛,就很难找到状态。 比赛可以让运动员检验自己的训练成果,激发自己的潜力,迫使运动员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极致。

此外博尔特足球水平,运动员需要不断熟悉比赛流程,从报名参赛、到场,到报到、热身、比赛。 比赛开始前应该热身多久,如何热身并激活自己的状态,这些都需要在比赛中得到解答,而所有的环节都是为了发令枪响起的那一刻。

满足体育专业人士和广大田径爱好者只是赛事立足市场的基础。 想要进一步推动田径比赛,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田径文化的培育就是其中之一。

弘扬场地赛需要更多包容和人文关怀

体育文化的培育往往从细节开始。 一个看似可有可无的环节,可能会影响公众的参与体验,甚至影响长期参与的积极性。

考虑到参赛人数、场馆容量等实际情况,传统田径比赛的赛程安排将尽可能节省时间。 因此,以往大部分青少年比赛都没有介绍每位运动员的名字,更没有摄像头。

但在莫东克看来,参赛者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孩子们千里迢迢而来,也许就拿不到冠军了。 但介绍运动员并给他们相机将帮助他们获胜。 更多的参与,这种仪式是必不可少的。”

华尔街英语田径公开赛球员介绍环节

多年来,平衡人才选拔和项目推广一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竞技层面,比赛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一个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制度; 促销层面,更要注重温度。

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举办的2023苏炳添速度挑战系列赛事为例,如果按照传统思维,配置顶级场馆和比赛装备供公众使用,就显得有些大材小用了。 在苏炳添看来,这一切的投入都是值得的。

活动最后一天,苏炳添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除了竞技水平之外,他还想象未来可以向孩子们传递先进的运动康复器材、伤害预防和康复理念; 如果条件允许,苏炳添希望向钻石联赛学习和学习,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降低报名参与门槛,提供赛事直播和视频记录,让每个选手都有名字,为选手制作奖牌,增加拍照打卡点,提供配套的嘉年华活动,搭建数据系统,用科学研究来反哺田径人才的培养……这些点点滴滴的行动,都在为田径文化的培育创造土壤。

3月2日,已年70多岁的志敏叔叔第五次参加华尔街英语田径公开赛。 本次比赛,他分别获得100米和200米两枚金牌。

当发令枪响起的时候,在观众眼中,公共赛场上的志敏叔叔和奥运会赛场上奔跑的顶尖运动员没有什么区别。

现场的一名大学生表示:“虽然我已经过了升学、考级的阶段,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项目,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热爱田径、奔向赛场的权利。”

在我们这个地区,田径运动的价值可能仍然被低估,但还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