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我们探讨了中外大学生运动员的输送逻辑。
经过两个时期,无论是国内的问题还是国外的优势,我们要么可以纠正,要么可以改善。本期我们将讨论: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未来是什么?国外学校体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再从竞争、教育、融合三个角度来说一下。
活动:一年221场大学活动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个“甲子园”
其实,如果简单查一下资料,中国大学生的比赛并不多。
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2023年竞赛计划来看,包括足球、篮球、排球和综合运动项目。此外,还有成都大运会赛事选拔赛,以及电子竞技等新兴赛事,共计221项赛事。
这个数字虽然不小,但真正响亮、知名的却并不多。综上所述,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L)是有点名气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无论从赛事规模、比赛水平、人才孵化等方面来说都是国内顶尖的学生联赛。近年来,年年都是CBA。输送人才。
联赛覆盖全国32个省市、1600余所高校、近2000支球队,分为基层赛、地区赛和全国赛。此外,以上赛季为例,一线联赛创下近1.7亿次网络观看量和超过20亿次媒体曝光的新高。
不过,与美国校园体育中NCAA的疯狂三月,以及日本校园体育中著名的棒球甲子园、箱根接力赛跑相比,我国学生赛事的发展还显得有些稚嫩。
NCAA 疯狂三月的历史比 NBA 还要悠久。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是这项赛事的狂热粉丝,在他八年的任期内,他准时观看了每一场 NCAA 决赛。这是最纯粹、最激情的校园篮球代表赛事;
“甲子园”是日本高中棒球的代名词,被誉为“青春与理想的圣地”。该活动已举办105届。从当地4000多所学校选拔出来的数十支队伍将在这里争夺冠军;
箱根站站是整个关东地区大学跑者心中最神圣的赛道,代表着日本大学跑步文化的最高水平。运动员们将佩戴肩带上印有学校名称的接力带,同甘共苦。
据日本电视台统计,2020年和2019年,箱根驿传的直播收视率分别高达28.6%和32.1%。 2018年全国收视率仅次于俄罗斯世界杯、平昌冬奥会和红白歌唱大赛。
我们已经举办了不少比赛,规模和水平都在慢慢提高。但我们学校体育赛事的核心文化、知名度以及国际声誉还太弱。只有聚焦《NCAA疯狂三月》、《甲子园》和《箱根站》,才能走得更远。
教育:文凭贸易锦标赛?邓亚萍是运动员上大学的榜样
其实,在中国,送奥运冠军等优秀运动员上大学的初衷是好的。
然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缺乏基本能力,听不懂课怎么办? “学训矛盾”背后,没时间上课怎么办?对于出现的“公平”讨论我们该怎么办?
以刘翔为例。 2004年雅典夺冠时,刘翔还是一名本科生。 2005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习资格,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与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刘吉和8位教授组成了特邀导师组。为了尽可能节省刘翔的路费,他在训练休息时间、晚上和节假日定期去莘庄基地为刘翔“开小灶”。 ”。
然而,由于竞争压力过大,刘翔在五年内仍然未能如期毕业。甚至十年后的2015年,他仍然前往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项目,这比学校正常的周期要长得多。曾有网友吐槽刘翔,“六级通过了吗?有毕业论文吗?”其实,刘翔的例子还有很多。政策允许冠军们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但并不能保证他们能够顺利毕业,更不能保证他们获得成功。
有媒体曾爆料,本应有数十名学生的白大“冠军班”第一节课,却只出现了三个人。没有来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要准备比赛、对课程不感兴趣……但为了建立冠军班的愿望,确实有点尴尬。
由于缺乏教育,冠军们上课确实很困难。一位学生曾透露,“研究生的门槛对我们来说太高了,连公共基础课都看不懂,更不用说专业课了。”当有人问“明知自己跟不上课程,为什么还要选择研究生?”他回答说:“本科和研究生都可以读,那谁会选择本科呢?”
在“用冠军换文凭”的明确规则下,不少冠军进入了各个名校、各种冠军班。但“让运动员不上课、不考试就进入大学”的后果是,很少有运动员能够跟上或从中受益。现实情况是,许多冠军从未如期毕业。甚至还有因故无法完成学业而退学的。
和邓亚萍一样,她从清华大学英语本科,到诺丁汉大学硕士,再到剑桥大学博士。 11年的学习中,她逐渐从无法认清全部26个英文字母,到独立完成英文博士论文。是的,很少。
回到大运会,张宇飞、秦海洋这样的人今后应该向邓亚萍学习。
另外,在政策上,我们是否应该在入场前进行一些检查,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去”?我们是否需要为这些运动员提供定制化的课程,比如基础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我们是否应该加强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学籍管理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而不是当“游击队员”?
融合:参考清华大学打造名校梯队,打通校园专业竞赛体系
纵观美国的校园体育,之所以水平如此之高,是基于分层的人才梯队——第一级是能够参加国际比赛;第二级是能够参加国际比赛;第二级是能够参加国际比赛;第二级是能够参加国际比赛。第二个层次是全国比赛;等等...
让运动员进入学校是一件好事。只有拥有多学科人才和科学训练的学校才能促进运动员不断提高水平。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场地、管理等优势资源进行集中培训,保证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此外,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还可以参加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顶级赛事。
但从国内来看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学校里虽然有运动员,但大部分都是退役运动员。现役运动员大多在职业队,享有盛誉。学校的老师来教授文化课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专业课仍然在训练基地进行。这背后是高校场地、管理、培训、财力等方面的不足。 “眼镜”胡凯曾表示,自己去重庆队训练是因为当时清华大学“资金不足”。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进呢?
以清华大学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构建起自己的校队金字塔。这背后的逻辑有“省队”和“市队”的影子。据统计,截至2020年,代表中国大学生最高水平运动队乃至职业队的甲类队(田径、射击、男篮、女篮)4支,乙类队7支(包括女排、击剑)代表了北京大学生的高水平运动队,43支丙类队(含乒乓球、冰球等)代表了普通学生中的优秀运动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这种层次分明的学校队伍的知名度不断扩大时,我们将借助应试教育的动力机制,不断打通“优秀人才上名牌大学”的通道,让更多的中学生进入名校。以及具有体育特长的高中生获得进入清华大学的机会。名校反过来也能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另外,学校和竞赛系统的赛事必须衔接。比如CUBAL球员是否可以参加CBA(包括但不限于选秀)?除了大运会、全运会、亚运会甚至奥运会之外,大学生运动员应该如何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种级别的赛事呢?如果有国家体育部门监管下的国际赛事,对学生运动员全面开放,学校青训有出路,再辅以上述“名校、龙头大学”的布局渠道,我们如何才能国家的学校体育发展不快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