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时代的数据统计初具规模
1946-47赛季,联盟仍被称为BAA(美国篮球协会)。即便如此,这个里程碑赛季仍然被视为NBA一切的起点,一个伟大的联盟由此开始。
那时联盟只有11支球队,到1947年,其中4支球队解散。那时的比赛条件和今天的NBA完全不一样。1946-47赛季,联盟的技术统计栏里只有这么几项数据:投篮次数、命中数、罚球次数、命中数、助攻数、犯规数。
至于两队本场比赛的数据,我们只能找到其中一队本场比赛的投篮命中数和命中数,其他所有数据几乎为零,可以追溯到的1946-47赛季总决赛第一场比赛是费城勇士队以84-71击败芝加哥雄鹿队。
全场比赛,勇士103投31中,雄鹿则129投仅26中,如此低的命中率不要惊讶,本赛季联盟11支球队场均出手93.2次,但命中率只有可怜的27.9%,没有一支球队的场均命中率超过30%。
1950-51赛季,NBA的技术统计终于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球队和球员的篮板数开始由联盟统计。虽然单纯通过手写和手工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在今天受到很多数据专家的质疑,但这至少表明NBA统计数据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有趣的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联盟并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nba球队出手次数统计,各个球队的统计能力参差不齐,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参差不齐。
这些数据还对当时统治联盟的球星进行了一些“特殊处理”,比如比尔·拉塞尔连续三场比赛抢下30个以上的篮板,埃尔金·贝勒连续四场比赛场均投篮25.5次。
很快,NBA的技术统计就精确到了每个球员的平均得分、篮板、助攻和犯规,至此,NBA的技术统计已经初具规模。
大转型:NBA进入全面数据时代
在此之前,必须提到1973-74赛季,从这一年开始,NBA开始统计盖帽数,而这也是威尔特·张伯伦退役后的第一年,也是比尔·拉塞尔退役后的第五个赛季。
NBA历史上两位著名的盖帽大师,但却没有数据可以证明,比如“单场25个盖帽”、“职业生涯每场比赛10个盖帽”这样的传奇,只能成为传奇。
1986年是NBA数据统计的里程碑之年。从1986-87赛季开始,NBA拥有了每支球队、每场比赛、每名球员完整而准确的统计数据。
因此,当你翻看联盟不断更新的历史记录时,总会出现这样的开场白:“自1986-87赛季NBA以来nba球队出手次数统计,这是第N次有球员取得如此这般的数据。”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即便数据统计全面准确,也无法掩盖统计项目过于单一的现实。得分、篮板、助攻、盖帽等数据虽然直观,但无法完全反映球员在比赛中的真实表现,对于想要研究对手的球队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当时有人试图改变这种现状,《体育画报》曾披露过爵士球探对乔丹的深入数据分析,介绍了乔丹每场比赛主导公牛80%的进攻回合、乔丹更喜欢在右侧投篮、17%的进攻来自单打、83%的出手为跳投等数据。然而,直到下一次合适的机会出现,这种研究方法才在联盟中流行起来。
互联网时代的数据不再隐藏
进入21世纪,信息开始爆发式发展,NBA数据也同样如此,随着球队、媒体、甚至球迷对于数据更加精细化、深入化的需求,各类新型数据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很多数据网站上,人们看到的不再是得分、篮板、助攻这些简单的冰冷数据,而是球员在一场比赛中得分手段的占比,他各个角度的出手细节,他传球的去向,他在关键时刻的效率nba球队出手次数统计,他在场与不在场时球队的效率是上升还是下降等等。
此时,大多数 NBA 球队的管理层也开始关注这些数据能够带来的变化。上世纪 90 年代,尼克斯队的主教练帕特·莱利喜欢收集球员一些不太受欢迎的数据——球员投篮的角度、篮板位置的变向、如何干扰对手的投篮。但 20 年后,莱利不再需要亲自记录那些繁琐的数据,因为他可以从各大数据网站和公司定制服务,而联盟中的许多球队也尝到了这种服务的甜头。
对于球迷来说,看球方式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NBA的英文网站也开始为球迷推出高级数据服务,从最初的1946-47赛季每场比赛的统计数据,到之前只有NBA管理层才能看到的高级数据。现在球迷能获得的数据和NBA球队获得的数据并没有什么区别。
引用前 NBA 总裁大卫·斯特恩的话:“既然这些数据如此出色,为什么我们不能与所有球迷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