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村小女子篮球队四连冠奇迹:瓦滓村小如何打遍自贡无敌手

看着球队的合影,于昌明一脸自豪。刘安勇 摄

■本报记者 李毅中

一支来自偏远乡村的小女子篮球队获得了两次市冠军和四次县冠军。

第一局42:2,第二局38:1,第三局25:5。在2011年4月举行的“自贡市小学生芽杯篮球赛”的三场决胜比赛中,容县刘家镇洼子村小女子篮球队遥遥领先对手,最终以不败战绩夺得冠军。

这是该篮球队第二次夺得市冠军。在容县,这支球队已经四连冠,民间甚至还流传着“败自贡无敌”的说法。

但说到这支队伍的构成和出身,却让人大吃一惊。

瓦池村小学是容县最偏远的小学之一,距县城60多公里。由于学校太小,队员们可以说是“少将缺兵”。 “今年六年级的女生只有12个,其中7个成为了篮球队的队员,结果这7个都是今年获得冠军的球员。”刘家镇中心学校校长吴德伟说。

谁将这样一支球队培养成冠军球队?

答案令人瞠目结舌。他是一名59岁的乡村小学教师,参加工作35年来,从未离开过乡村小学的岗位。他身高只有160厘米,耳朵不太灵。即使他说话轻声,他也听不清楚。黝黑的脸庞,银色的头发,敦实的身躯,看上去就像一个淳朴的农民,让人感觉和蔼可亲,踏实踏实。

但当他站在篮球场边缘,嘴里吹着口哨,用不标准的手势指挥学生打球,随着篮球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时,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冠军教练!

于长明在场边观看弟子训练时,喜欢叼着烟斗。小时候,他跟着父亲干活,累了就坐在田边发呆。他的父亲鼓励他吸食烟叶,说这会让他精神焕发。从此,烟叶就成了他的一大爱好,烟斗从未离开过他的身边。

“我抽烟不多,一天只抽三支烟,而且上课从来不抽烟。”余昌明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一根烟。当烟雾弥漫时,他陶醉得突然不说话了。

看着升起的炊烟,老同事朱旭东站在一旁感叹道:“他看起来很土气冠军篮球2 训练,没想到会做出这么大的事!”

当然,冠军从来都不是天生的。每一座奖杯都是于昌明和小姑娘们的汗水打造出来的!

每天早上7点30分,于昌明早早来到学校,组织学生进行40分钟的训练;中午,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训练40分钟;下午放学后,他们又训练40分钟。

对于学生来说,这120分钟充满了玩耍的时间。对于于昌明来说,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休息。更何况,他的教练工作是没有一分钱报酬的,纯粹是“白干”。

吴德伟表示,国家发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号召后,我们非常重视体育运动。学校领导班子想了想,觉得女篮是一个突破口。由于没有培训补贴,体育老师不愿意工作。于昌明从不讨价还价。只要是学校安排的事情,他都会不花一分钱去做。

即使你没有钱也这样做,在别人看来是愚蠢的。但喻昌明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努力工作,干着伟大的事情。

现任刘家镇中心学校副校长的朱旭东表示,无论多烈的阳光、多雨的天气,他们都必须训练。老师能吃苦,学生也能吃苦。他们的训练很广泛,但他们的弱点是技术不够细腻。然而,他们成功的秘诀恰恰在于努力。

去年的全市篮球赛,恰逢阳光明媚的日子,球场上阳光明媚。城市学生打了不到10分钟,就向场边的教练抱怨:“老师,我受不了了(方言:“受不了”)!”而洼子村女篮经过刻苦训练的人,早已习惯了。

然而,并不意味着只要吃苦就能赢得冠军。 2007年,他们在参加容县小学篮球比赛时遭受了沉重打击。早上,他们击败了一支强队。下午,姑娘们输给了实力较弱的球队。

说起原因,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于昌明回忆道:“中午,我们带着孩子们去吃老鸭汤,结果汤喝多了,肉饭吃得太少。巧合的是,比赛推迟到下午5点,才进行到一半。玩完了,女孩们都饿了,没有力气了。”

2009年4月,姑娘们首次参加自贡市小学篮球比赛,但也因为同样戏剧性的原因以失败告终。

冠亚军决战前,同样是容县人的对手教练来找于昌明说:“我今年要退役了,请放过我们吧。”喻昌明无法答应,又不忍心拒绝,所以只好沉默。 。

结果,这番对话,不小心被周围的女生听到了。他们一上场,就胆怯了。无论是抢球还是投篮,他们都无法发挥出原来的水平,莫名其妙地输给了对手。

比赛结束后,孩子们挤在一起哭了。

这场比赛输了之后,中央学校本来就不打算让他们继续参加县里的比赛了。但姑娘们不服气,对校长吴德伟说:“我们再跟她们打一场吧,如果我们输了,我们自己出比赛费用;如果我们赢了,你们就奖励我们!”

不用说,结果就是对方被打得几乎没有还手能力。

于昌明不仅是一位冠军教练,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优秀乡村教师。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于昌明在山区农村小学度过了35年的教育生涯。大约来说,35年里他已经行驶了92400多公里!

1976年,于昌明在距离刘家镇最远的黑龙桥村小学上课。离家比较近冠军篮球2 训练,只有1.5公里。但这是镇上最偏远的乡村学校。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生活十分困难。年轻的于昌明经常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不仅关心学校的孩子,还关心整个家庭。

1986年8月,刘家镇中心学校安排于昌明到八角庙小学任教。这所村小学的教学环境比原村小学稍好一些。然而,这对于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的于昌明来说更加困难,因为他家和学校的距离延长到了6公里,他每天要步行12公里来回!

1988年8月,他受中心学校安排回到黑龙桥村小学,担任该村小学负责人。 1990年8月,他又到八角庙小学上班。

1992年8月,于昌明到洼子村的一个小村里打工,一直待到现在。这个地方距离他家有9公里,距离更远。他每天要步行18公里来回。和知村山高路远。过去,道路泥泞不堪,难以通行。这几年,于昌明都是靠走路。后来,他骑了一会儿自行车。直到最近几年,他才买了一辆摩托车。走路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瓦石村小学的老师们都很佩服于昌明。他们说,于老师从未因个人原因迟到或早退,也从未旷过一天课。他经常早到晚归,婚礼期间甚至没有休息。

喻昌明对教育的理解很简单,他的话也很简单。他说:“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和乡亲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感到自己肩上有一份责任。 。因此,我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关爱学生。”

有一年,于昌明不慎摔倒,行走困难。他依靠拐杖行走。他仍然挣扎着,没有请假休息。他走进教室给孩子们上课,拄着拐杖,咬紧牙关,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35年,余昌明在毕业班任教26年,还担任班主任。事实上,每年都有很多老师不愿意教毕业班。只有于昌明傻乎乎地自告奋勇,挑起了重任,而且每年的教学质量都很高。

于昌明的生活和工作原则简单明了。他说:“教学说白了,就是培养学生,培养人才。我们农村的老师,一定要对得起我们山里的孩子,对得起村里的乡亲们!”

近年来,洼子村小女子篮球队队员成为名校录取的热门生源。截至目前,已有13人分别考入国家重点中学曙光中学、容县中学。

“家长们经常对我说,如果你把我的孩子送到容县中学,我一定会去看望你,请你喝一杯。我说,好吧,我们会尽力的。果然,我把孩子送到了容县中学。”他被送到容县中学,但父母给了他一个‘空白承诺’。”喻昌明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抱怨,反而一脸得意。

即便能够通过篮球将孩子送到重点中学,于昌明仍然很难改变家长对体育的看法。很多学生愿意打篮球,但家长不愿意,担心影响学习。

尽管不能加入篮球队,孩子们仍然热爱篮球。每次休息的时候,篮球场上总有七八个学生练习投篮,打斗时非常卖力。放学铃声一响,他们就赶紧把篮球还回老师办公室,满头大汗、运动后的舒畅回到教室上课。

“现在洼子村,只有一个女孩的父母愿意组队。”余昌明敲着办公桌上的烟斗,显得很落寞。这个女孩就是陈美伊。她个子不高,也很瘦,但是篮球技术非常好。

从本学期开始冠军篮球2 训练,吴德伟在中心学校组建了一支女篮队,并请于昌明担任教练。

陈美仪和于昌明是同村的。每天早上,于昌明和陈美伊骑着摩托车去中心学校训练,40分钟后又送她回到瓦石村小学上课。中午,两人一起去中心学校训练,然后返回。下午放学后,师徒二人还要再去一趟中心学堂。

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空,夜色悄然溜走。连值班的学生都已经打扫完了,被家长骑着摩托车接走了。

将篮球带回储藏室后,于昌明又骑上了摩托车。他转头,亲眼看到陈美仪坐稳了,这才放下心来。然后,油门稳稳地一踩,师徒俩像子弹一样冲了出去,在野鹭和家鸭为伴的田野里紧紧相拥。

“坐稳了。”白发苍苍的于昌明一边检查着自己的摩托车,一边向学生陈美伊打招呼。看着瘦弱的爱人坐上后座,他踩下油门,摩托车呼啸着驶出了洼子村小学。

从四川省自贡市容县瓦池村小学到刘家镇中心学校的路上,全是茂密的柑橘林。稻谷早已收割完毕,灰鸭子聚集在稻田里觅食。成群的野白鹭站在一旁观看。

留下的瓦子村小学有四层教学楼和几间学生宿舍,但只剩下46名学生。

近年来,这个略显荒凉的偏远村庄,因为于昌明和他的女篮而突然名声大噪。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