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6 17:49:21 编辑:攻区3-何宇
本期《战术室》是阿森纳的第二期特别节目,想聊聊枪手2005-2006欧冠高光赛季,虽然节目讲的是欧冠赛场上的阿森纳,但其实讲的是高强度比赛的共性。
亨利错过了阿森纳生涯中最重要的、最渴望的冠军。
当年阿森纳的防守球员非常强(当时所有球员都可用),图雷、坎贝尔、科尔、埃布埃、吉尔伯托等后卫比如今的顶级球队强很多,这是大战的基础。但无论后卫和中场有多强,他们仍然需要外围的缓冲。换句话说,“顶住压力”只是一方面,“缓冲和抢回压力”是另一方面。
2005-06赛季,阿森纳的中场平均身高明显降低,不再是190cm的身高——在法布雷加斯等人加入主力阵容后,变成了高矮搭配、单防专家、技术型球员的组合。这才兼具了“灵活性”和“对抗性”两大要素。
于是外围的技术型球员就变成了一个缓冲区,消化掉第二点,配合吉尔伯托、图雷对对手进行围剿,利用技术控球扑灭对手二次进攻,并发起由守转攻的转换,拖住对手的后防线,这就是缓冲和反弹压力。
皮雷转型中场是另一项进步。踢边锋的皮雷能突破能传,但思维不够灵活,在联赛中还行,但在欧冠赛场上却陷入胶着,这也是阿森纳早期在欧冠赛场上失利的原因之一。踢左中场的皮雷,回撤时有身高、长腿可以挤压对手、保护薄弱区域,前进时可以垂直带球,成为击败尤文图斯的关键人物。
机缘巧合下出任左后卫的弗拉米尼,成为弥补单后腰缺陷的又一环节,他还在左路与雷耶斯配合,成为第二前锋,实现体系转换。
弗拉米尼乌斯是教授重点训练的一名年轻士兵。
其中法布雷加斯的出现依然是最重要的,他引发了体系的改变,法布雷加斯把皮雷/永贝里和吉尔伯托迁到了中路,又把雷耶斯迁到了边路,把亨利迁到了前锋,让体系运转良好。
但请注意,法布雷加斯其实是在中圈附近提升了自己的分球能力,无法在亨利身后充当带球者,主动压制30米内的进攻节奏。因此,阿森纳在硬战中只能选择一种进攻方式——主动回撤,利用对方的后场纵深发挥速度。
2005-06赛季的欧冠,温格选择了最合适的方式,十场零封、距离冠军无比接近,就是最好的回报;但联赛里确实不能一直这样打,那样也不会有好结果。
同年世界杯,法国队有齐达内,所以表现就不一样了。注意当时维埃拉也在队中。阿森纳失去了维埃拉,然后在硬仗中放开体系05-06赛季欧冠决赛,让亨利冲上去牵制对手;但齐达内却能同时控制住维埃拉和亨利,这是很大的差别。
那一年,阿森纳确实离欧冠奖杯很近了。因为在决赛中,小罗的特点并不适合突破阿森纳强大的一对一防守组合——他是一名天才的个人爆破手和传球手。他让埃托奥吃到了莱曼的红牌,但在随后的密集进攻中却很难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做支点传球,更无法突破枪手四后卫一防守型中场的围剿。直到拉尔森登场,扯开中卫,传球开肋,巴萨才实现逆转。
一方面,阿森纳确实有些疲惫,另一方面,小罗当时其实已经退出了进攻核心区域。
有意思的是,里克尔梅在意大利球场也依靠回撤核心区域来真正释放球队的进攻,尽管他的特点与小罗有很大不同。
历史很难妄下结论,但如果莱曼当时选择让巴萨进球而不是被罚下,那么根据比赛实际情况,这场决战的结果将会大不相同。
根本原因还是亨利实现了意识上的转型——他也找到了最适合硬仗的打法,作为单前锋05-06赛季欧冠决赛,大面积策应、接球,利用身高和速度的配合直接消耗中后卫(一定程度上这需要牺牲进球率)。
如果人数相当的话,普约尔和马科斯受到的伤害会更大,对于巴萨来说,情况会非常危险。
最后,阿森纳那个赛季的吉尔伯托和法布雷加斯的组合,看上去是分工(屠夫+艺术家)。但屠夫的技术够用,艺术家的防守也不为零。这是最重要的区别:球员可以有部分专长和功能性05-06赛季欧冠决赛,但基本的全面性不能丢。
当今的一些“艺术家”、“大师”、“中场”和“踢球型中卫”在后场传球,然后防线就被冲得七零八落。这是理念上的本质区别。而在阿森纳,也不例外。
吉尔伯托之后,他们再也找不到同样能力的防守型中场,再也无法在攻防之间取得平衡。下一集将关注阿森纳在2006年之后的欧冠表现和其他新的尝试。
点击链接观看本期英超战术室英超战术室:温格的欧冠野心(下)法布雷加斯崛起,枪手重生